首頁 > 要聞 >

          研發新農機 為民添便利(人物故事·聚焦鄉村創業)

          2023-08-22 08:05:18 人民網-人民日報


          【資料圖】

          張書祥,1972年出生于甘肅省會寧縣,1994年開辦農機修理店,并逐漸走上農機自主研發道路。2010年底,張書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成立農機公司,目前已帶領團隊研發出28種農業機械產品、成功申請61項專利,獲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海峽兩岸職工創新成果展銀獎等。
          圖為張書祥在調試農機。
          陸 凱攝

          ■創業心得

          提升高端農機裝備的國產化和自主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

          ——張書祥

          平頭、汗衫,一雙粗糙的手,“都說我像個農民,我本身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嘛!”一到收獲的季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祥和農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書祥不是“泡”在地里,就是待在工廠里。“農機研發離不開調研,只有多看看農民需要什么,才能確定研發方向。”他說。

          從事農機研發、生產、銷售多年,張書祥已經成功申請了61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他成立的祥和農機公司,目前生產五大類14個系列農機具,涉及種植、施肥、收獲等農業生產多個環節,其中自主研發的有28種。

          “就想讓農民輕松點”

          對于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張書祥來說,跟著父母干農活是“必修課”。“那時候農業機械很少,絕大部分農活要靠人工完成。割麥子、掰苞米、挖土豆,什么都得干。最難的是給玉米脫粒,得用手搓,兩個手掌心的皮膚都搓破了。”

          如果能有更多農業機械幫忙,農民是不是就輕松多了?還在上學時,張書祥就想著以后能自己研制農機具,改變農民的勞作狀態。后來,他跟著老鄉到瑪納斯縣打工,當過鞋匠、擺過地攤,還賣過鐵皮煙囪。后來,他決定沉下心來學門手藝。

          于是,他到瑪納斯縣的一家鐵器加工修理鋪當了學徒。師傅連續招了十幾個學徒工,但因為又苦又累,很多人沒堅持下來。“我想著要爭一口氣,白天跟師傅干活,晚上自學,慢慢學會了手藝,就自己開了一家農機修理店。”

          農機修理需要鍛打設備,買不起空氣錘,張書祥就自己仿制。他設計制作了一臺皮帶錘作為替代,還開始生產拖拉機拖斗及懸掛鏈條、中耕施肥機等產品,“農民需要啥我就琢磨啥,就想讓農民輕松點。”

          當時,中耕施肥機是搶手貨,但技術含量偏低,稍有規模的加工廠都可以做。“長遠地看,還是要生產有技術含量的產品。”經過觀察思考,張書祥開始琢磨新產品。

          聯想到小時候搓玉米的經歷,再看當時市場上使用的玉米脫粒機只能簡單脫粒,需要人工除雜、篩選,費時費力,張書祥決定在單一功能的玉米脫粒機基礎上,增加風選、除雜、篩選、裝袋等功能。多功能玉米脫粒機的成功研制,讓他獲得了第一個國家發明專利。

          “一定要跟著農民需求搞研發”

          張書祥的研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2005年,他研制出第一代八行棉花精量鋪膜播種機,興沖沖地將其投放市場,結果收益不及預期。“種的時候沒問題,但采棉機是六行的,你只管種不管收可不成!”農民不買賬,50多萬元的產品成了廢鐵。

          更好滿足市場需求,需要持續投入研究。張書祥沒有氣餒,而是建立研發團隊,每到春播季節就帶領技術人員無償為農戶服務,在田間地頭邊看邊記。不久,改進后的棉花精量鋪膜播種機不但彌補了之前的缺陷,還增加了調整株距等功能,先后獲得多項國家專利。“我發現當時播種機的株距是固定的,但農戶的需求可能不同,于是干脆把播種機里面的穴播器設計成可調節的。”張書祥說。

          棉花的種子大小差不多、形狀也比較規則,但遇到不規則的種子,機械還是無法做到一穴一粒。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張書祥在辦公室里擺了100多瓶不同的種子,一樣一樣嘗試。如今,當地常見的打瓜籽、葵花籽等都已經實現了精量播種。

          在做市場調研時,張書祥還發現,紅棗采摘是不少農民面臨的難題。當時,市場上的紅棗采收機只能進入標準5米行距的棗園,但各地棗農種植的行距不同,很難用農機統一采收。

          “在棗園里,我看到棗農把落在地上的紅棗一個個撿起來,或者掃成一堆裝進塑料筐后,再把筐里的土篩出來,太費勁了。”張書祥說,一天下來,棗沒收多少,人工成本倒不少。此外,如果采收不及時,還會錯過出售紅棗的好時機。

          “一定要跟著農民需求搞研發。”只有不斷更新迭代農機,才能滿足變化的需求。2018年,經過反復試驗、改進,張書祥研發的自走式紅棗采收機在阿克蘇、和田、喀什等地推廣使用。一臺機器一天可采摘紅棗5—8噸,相當于20個人一天的工作量,還能將紅棗和樹葉、樹枝分離干凈,實現直接裝箱。

          “創新的靈感就是一瞬間的事”

          多年來,張書祥一直隨身帶著一本小冊子,上面記滿了農民對產品的需求,以及他腦子里突然冒出來的想法。“很多時候,創新的靈感就是一瞬間的事。”張書祥說。

          滴灌帶回收機的工作原理,是將滴灌帶卷成一卷帶走。但是卷越大拉力越大,滴灌帶容易被拉斷,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張書祥。一次,他正琢磨著,一低頭看到自己腳上的布鞋,突然想起小時候母親納鞋底的麻繩都卷在一個扁平的軸上,“相比圓軸,扁軸在卷動的時候一松一緊,可以給個緩沖!”張書祥立即掏出小冊子,畫起了草圖。幾天后,新的樣機改造完成,一測試,果然不斷帶了。

          2010年,張書祥成立了祥和農機公司。現在,公司的產品已經銷往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等地。

          張書祥研發的實用農機,見證了農業向科技化邁進的步伐。17歲的他,看著農民在烈日下手工割麥子、摘棉花,汗流浹背;如今,新疆農業機械化水平超過85%,已經很少再見到農民滿褲腿泥巴了。

          前陣子,張書祥帶著自己研發的農機參加了新疆農業機械博覽會。看著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國產農機擺滿了現場,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很多現代化農機是一線人員共同努力研制的成果,每次想到這其中有我的參與,就很有成就感。”現在,張書祥還在持續鉆研具有信息獲取、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的新一代農機裝備。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22日 10 版)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關鍵詞

          相關推薦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久| 亚洲剧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下载蜜桃| 亚洲人成电影在在线观看网色| 亚洲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 亚洲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亚洲国产系列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无码亚洲| 亚洲欧美乱色情图片|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vr |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视频|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看| 亚洲va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狠狠亚洲狠狠欧洲2019|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