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宏觀 >

          廣東銀行業綠金調研②|銀行熱議綠金發展三大問題,推動綠色金融業務持續增量提質

          2023-08-08 15:18:06 21經濟網

          【編者按】

          近年來,廣東綠色金融無論是總量規模,還是體制機制創新都走在全國前列。在亮眼成績的背后,廣東的金融機構是如何“修煉內功”,為綠色金融業務發展打通脈絡?近日,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深度調研了廣東18家金融機構,其中包括6家總部位于廣東的法人銀行機構、12家位于廣東的分行級別機構。

          此次調研試圖從機構的綠色金融戰略布局、內部架構設置等著眼,并聚焦協同管理、資源配置及業務發展痛點難點,調研廣東銀行機構如何由內向外調動“綠色能量”,并試圖探索推動綠色金融實現持續增量提質的途徑,探討綠色金融發展可持續的增長動力。本文為調研的第二篇稿件。


          (資料圖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郭曉潔 廣州報道

          目前,大部分廣東銀行已將綠色金融從一個簡單的考核指標上升至全行戰略,不少銀行更是在組織架構、人員配置、考核導向、資源傾斜方面逐漸搭建起一套綠色金融發展機制。

          在歷經綠色金融業務快速增量后,如何推動綠色金融持續增量提質,如何長期保持增長動力,是廣東銀行業關心的話題,也是此次調研的重要目的之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調研發現,銀行普遍反饋的困難包括綠色金融的投資回報不確定性,規則標準、碳核算體系建設、環境信息披露機制不完善,以及專業人才缺乏等方面。但具體到業務層面,這些困難最終指向三大問題,即能不能做?怎么做?誰來做?

          尋找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調研發現,盡管綠色金融已成為各家銀行的重要戰略業務之一,但是在綠色信貸投放前,業務部門還是會對具體的業務打個問號,這筆業務“能不能做”?這也意味著,銀行要考慮如何平衡每一筆綠色貸款的風險與收益。

          就“純綠”行業而言,過去數年,金融機構已對傳統的環保節能、傳統清潔能源、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給予了較大的信貸支持,“純綠”的傳統項目信貸支持已相對飽和。

          當前,金融機構轉向尋找諸如CCUS( 碳捕捉)、儲能、氫能、生物質能等新技術所引領的綠色新興產業。但這些產業在前期研發及固定資產投入往往較大、投資回報不確定,對銀行而言可能風險更高。平安銀行相關負責人就表示,目前新興的綠色產業和綠色技術層出不窮,在綠色金融業務開拓中,銀行需要有市場攻堅與風險助攻的協調配合。

          不過, 無論是傳統還是新興的“純綠”項目,都具有投資周期長、投資金額大的特點,這對銀行來說意味著長期的資本占用以及增加的資金成本。

          興業銀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接受調研時表示,綠色金融項目大都具有正環境外部性,普遍涉及金額較大、回收期較長、收益率偏低。目前,綠色金融發展主要通過政府與監管機構自上而下推動,需要進一步在財稅、貼息等方面加強獎懲,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才能提高商業銀行資源投入的“綠色導向性”。

          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激勵機制?

          有機構呼吁監管要繼續加大激勵措施。比如短期內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激勵,包括持續提供碳減排支持工具、擴大綠色票據再貼現額度等。也有部分機構建議,根據銀行機構的綠色表現,相關部門在監管評價評級、機構準入、業務準入、高管人員履職評價等方面給予激勵,并在合適條件下給予降低綠色信貸風險權重、對綠色金融進行定向降準等政策支持,從而進一步精準激勵綠色金融業務發展。

          與支持“純綠”的項目相比較,銀行對“棕色”項目的轉型金融支持,則更考驗銀行平衡風險與收益、短期與長期、公平與效益的能力。

          多位受訪銀行人士表示,目前在能源、交通、傳統制造業等傳統領域,金融機構仍有大量的存量信貸支持,而這些信貸資產也是銀行的重要資產構成。對于這部分資產,銀行不可能采取“一刀切”壓縮政策。

          此外,部分銀行表示,機構既要隨著國家“雙碳”戰略部署逐步推進、準確把握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以及前瞻性調整信貸結構,又要有效防范所支持的企業可能出現的環保風險以及在授信逐步退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風險等,這是當前較難平衡的問題。

          制度依據和數據依據成綠金發展掣肘

          大部分銀行在接受調研時提及,綠色金融規則標準、碳核算體系和環境信息披露機制等方面的不完善,是綠色金融發展的掣肘。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上述問題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對銀行而言,最終要解決貸款發放是否有依據這一問題。所謂的依據,則主要包括制度依據和數據依據。

          一方面,銀行經營風險,盡職免責,發放每一筆貸款都需要有制度依據。

          在綠色金融發展初期,銀行通常對照綠色產業目錄進行綠色信貸的投放。

          恒生銀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主管部門制定的《綠色信貸指引》《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版)》等逐步完善,與《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版)》等制度文件的兼容性不斷提升,《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23版)》也在征求意見過程中。但是在地方層面,各地方政府在綠色金融認定標準方面,認定口徑仍存在差異。

          一位國有行廣東省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等現行標準需要進一步融合統一,部分細分領域如氣候投融資、藍色金融以及轉型金融領域暫未出臺分類標準。

          就轉型金融而言,部分受訪機構表示,傳統行業對地方經濟和就業貢獻較大,也確保了銀行當前的資產規模。而這些行業中,大部分高碳排放企業開始了積極的低碳轉型行動,部分傳統企業減碳效益也很明顯。不過,這部分企業并不在綠色產業目錄中,甚至在銀行的信貸指引中屬于限制性行業,銀行有何依據為這部分企業繼續發放貸款?

          據悉,目前國家層面及部分地市已經在開始著手轉型金融目錄的制定。

          因此,受訪機構也呼吁,盡快從國家、地方和機構層面分別出臺具體的轉型金融目錄及操作指引,以便銀行更有依據地篩選的確在進行低碳轉型的企業,讓銀行能更明確地認定灰色資產、棕色資產,并給予其往綠色資產轉換的時間空間。

          另一方面,除了制度依據外,諸如碳核算體系、環境信息披露等制度的完善,其實是在于解決綠色信貸發放的數據依據問題,即如何讓金融機構獲得可信、可靠、科學的數據。

          調研中,部分機構表示,發展綠色金融的一大掣肘為數據的可獲得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目前我國還存在缺乏統一的環境披露框架和統計口徑、許多企業監測能力不足、行業間難以進行比較等問題。上述問題將影響綠色項目的有效評估和企業自身對于綠色轉型的決策能力;同時,數據的缺失和不可比,也會給企業“洗綠”行為提供空間,從而誤導銀行和投資者決策。

          其中,大多數機構所提及的碳核算體系不完善,則直接關系到貸款發放及貸后評估是否有科學的數據依據。

          另一位大行綠色金融業務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金融機構的客戶選擇、環境效益測算均離不開高質量碳核算信息的支持。而目前市場缺乏高質量的碳核算信息支撐,碳減排測算、第三方評估等認證機制和認證標準尚不完善,因此銀行難以準確、公允地識別和評估相關風險。這制約了綠色項目融資貸前審查和貸后評估,不利于綠色金融的持續發展。

          過去一年,創新性的可持續掛鉤貸款產品不斷涌現。這些貸款在進入評估期或還款周期時,銀行應如何依據更科學有效的碳核算體系,準確計算貸款期內的碳減排效益,以保證貸款的可持續性?這些都是擺在銀行面前的現實問題。

          因此,調研中,有機構呼吁,企業的環境信息數據披露機制需要盡快建立,并加強環保、安全等信息系統的建設和共享,加快綠色信用信息系統和綠色項目庫的建設,破除綠色項目“識別難、評估難、融資難”的問題。

          今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批復同意國家碳計量中心(廣東)落戶廣州市南沙區。據介紹,該中心建成后將推動粵港澳三地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數據、標準、認證等方面實現協調一致與互認。業界也期待國家碳計量中心的落地,能加快推動碳核算體系的不斷完善。

          銀行修煉綠金服務“內功”亟需專才

          綠色金融業務的推動,還需要銀行自身加強修煉“內功”。

          調研中,銀行反饋的一大問題集中在“人”的層面,即如何完善綠色金融專職人員和專業人才的配備。

          調研結果顯示,從綠色金融專職人員的配備數量來看,6家總行級機構中綠色金融專職人數從3人到56人不等,數據差異較大。此外,部分銀行將綠色金融職能掛靠在其他對公業務相關部門,部分銀行甚至還未成立相應的專職部門或團隊,綠色金融專職人員比例仍有待提升。

          而在專業人才配備方面,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綠色金融人才需要具有知識范圍廣、專業度強、不斷創新等特點,但目前銀行普遍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

          浙商銀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從實踐看,目前銀行所急缺綠色金融人才主要有三種。第一類人才是熟悉國家及地方各項綠色金融政策,能為全行制定相應的綠色金融信貸指引的智庫型人才。該類人才不僅需要有全球在綠色金融和可持續發展上的視野,也要能結合中國和各個金融機構的客戶實際,靈活制定頂層的業務發展指引。第二類人才則是綠色金融產品設計人才,該類人才需要能根據全行的綠色金融發展的要求和指引,結合每個綠色產業領域的特點和可能面臨的機遇與風險,設計出適合區域化市場拓展的創新產品。第三類人才是對綠色項目能進行精準的風險把控的人才。該類人才需要掌握綠色項目的實際風險和風險控制手段,給出具體的風控和貸后措施等具體指引。

          從機構反饋來看,銀行內部的“人”是否專業,也是推動綠色金融持續創新發展的關鍵之一。近年,金融機構也在積極培育綠色金融相關的專業人才。

          作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興業銀行是中國最早發展綠色金融的中資銀行之一。興業銀行廣州分行向記者介紹了其在綠色金融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該行響應總行“綠色金融人才萬人計劃”,已完成首批綠色金融人才認證,涵蓋全行的企金、零售、同業各條線。興業銀行廣州分行方面認為,該計劃實施有助于加強全行前中后臺合作,提升整體可持續發展意識,將綠色金融理念滲透到全行的方方面面。這種“持證上崗”模式,也值得金融機構探討。

          調研中,也有機構表示,加強銀行自身綠色金融能力建設,除了要有專業的人才,還需要有專業的系統支撐。據了解,目前大部分銀行機構暫未有相應的綠色風險識別系統,與碳排放、排污許可證等相關的環保預警信息,還需要靠人工進行識別排查。

          對此,恒生銀行廣州分行相關負責人建議,金融機構要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提高能力建設,通過對企業和項目的減排減碳、環境績效、經營狀況等數據加以利用,加強對綠色項目的智能化識別和審核。這不僅能夠簡化綠色識別認證程序、精準定位綠色融資需求,同時也能對綠色項目資金的使用進行有效監管,并有助于將違約率保持在較低水平。

          關鍵詞

          相關推薦

          亚洲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亚洲中文无韩国r级电影 | 亚洲日本久久久午夜精品|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乱辈通伦影片在线播放亚洲 | 亚洲午夜成激人情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高清在线mv|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熟xxxxx电影|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亚洲AV午夜成人影院老师机影院| 亚洲AV午夜成人影院老师机影院|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资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不卡下载|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导航|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日韩亚洲精品福利|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亚洲av无码片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性69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2017亚洲男人天堂一|